作家汪曾祺曾在《胡同文化》中将北京城比作“一块大豆腐”;黄宗英则在《弯弯绕,绕绕弯》一文里写道:“胡同是和门口对门口□□、院挨院,窗户望窗户相联系的,形成特有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生态。”作为北京城的肌理和脉络,胡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近日,“古城之忆——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”在国家大剧院亮相,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及写生新品300余件,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北京胡同的时代面貌,同时展现出这一题材丰富且独特的艺术表现㊣形式。
对胡同题材美术创作的欣赏,首先应关注其纪实价值。一代代艺术家以真挚的画笔记录胡同里的建筑景观与市井生活,他们的作品不仅直观地展现了胡同的发展变迁,更将那些充满温度的家长里短娓娓道来。
卞国强的中国画《胡同□□□、院子□□□、日子》(图③㊣),以灵动的笔墨描绘了北京胡同生活的十二个寻常瞬间。画面中,老人们摇着蒲扇纳凉,脸上满是惬意,另一边,几人围坐㊣于小桌旁,打牌声□□□、谈笑㊣声此起彼伏,孩子们则在路边跳皮筋,热闹非凡。这些动人的画面,皆是画家心中关于胡同的珍㊣贵记忆,诉说着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温情。王良武的油画《夏日蝉鸣》(图①)描绘了夏日午后的胡同一景,树荫下光影斑驳,人们围坐着,怡然自乐,未经修缮的路面□□、破旧的板车,以及停靠屋檐下的“二八大杠”,交织着阵阵蝉鸣,仿佛将观者拉回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城。
如果将错综复㊣杂的胡同比作散布在北京城区里的毛细血管,那么点缀其间的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四合院,就如同那些依赖毛细血管输送营养的“细胞”。试看吴作人的油画《小院》(图④),高搭的天棚□□□□、盛放的鲜花□□□□、酣睡的小猫服务设计要素,以及院中正专心致志看报纸的妻子……画家笔下惬意的日常一景,不禁让人想到关于四合院生活的北京俗语“天棚鱼缸石榴树,先生肥狗胖丫头”。
说到胡同里的院落,就不得不提及北京城中那些如星辰般散落的名人故居。文华胡同里的李大钊故居□□□□、后圆恩寺胡同里的茅盾故居□□□□、宫门口二条胡同里的鲁迅故居……画家笔下的名人故居不仅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,更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,拥有连接时空的力㊣量。文国璋在创作油画《老舍先生故居》时,并未对老舍㊣故居的院内景观进行描绘,而是聚焦院门前游人来访的场景,在营造悠远意境的同时,表达了老舍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关怀。郭宝君的中国画《听雪》(图✅⑤)取景自雨儿胡同内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,齐白石晚年在此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。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座四合院的门前一景,雪中的胡同空无一人,古朴而✅宁静,远处的大树虽早已褪去繁茂的枝叶,却依然挺拔,正契合了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。
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是横竖㊣笔直的走向,形成十分方正的街道与建筑格局。因此,艺术家需要在构图上灵活布局,注重胡同□□、房屋□□□、人物等画面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光影效果,进而营造画面㊣的纵深感和构成感。
靳之林的油画《雪中的北京四合院》(图②)以四联组画的形式表现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胡同场景。鸟瞰视角下,街道□□□□、建筑□□□□、烟囱□□□、塔吊等景物的轮廓形成✅纵横交错的线条,巧妙分割了画面,使构图井然有序,充满节奏感和形式意味。庄言的油画《东单北极阁头条》和莫大风的油画《胡同一角》都描绘了烈日下的胡同景色。两件作品的共同点是画面元素较少,却十分耐看。画家以多样的笔触为建筑□□、天空增添了肌理细节,同时巧妙利用胡㊣同内路面□□□、建筑□□、树木□□、人物与太阳光源的位置关系,打造出丰富的光影层次,使本来单调的场景变得生✅动,充满看点。
此外,北京胡同里的建筑□□□□、路面多为单一的灰色调,这为胡同题材美术创作带来了一定挑战,却也造就了此类作品别具一格的色彩面貌。一方面,艺术家需要在大面积灰色调中营造色彩层次,通过对冷暖调子的把控传达不同的氛围与情绪;另一方面,将胡同里的绿树□□、繁花□□、白鸽□□□□、灯笼等物象纳入画面,缤纷的色彩在大面积灰色的调和下不仅不显杂乱,反而呈现出和谐的美感。
艺术家们走进胡同,体验胡同生活□□□□、品味胡同文化色彩构图图片。他们笔下的画作将不同时期的胡同面貌串联在一起,成为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。而那些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创新,不仅拓展了胡同题材美术创作的内涵与外延,也让人们从崭新的视角感受胡同所承载的文化魅力。
标签: 色彩构图图片
Copyright By SEALINGAD 2005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0233
Z6·尊龙凯时「中国」官方网站 版权归Z6·尊龙凯时「中国」官方网站所有,侵权必究。|网站地图|